认识论
第四节 认识论
一、实践
1.含义: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。
2.特征:客观物质性、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。
3.基本形式:生产实践、社会实践、科学实验。
二、认识
1.特性:反复性、无限性、前进性和上升性。
2.辩证发展
感性认识: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,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。感性认识包括感觉、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,是认识的低级形式,具有直接性、具体性的特点。
理性认识: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,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,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。它包括概念、判断、推理三种形式,具有间接性、抽象性的特点。
在认识过程中,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,循环往复以至无穷,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。
三、真理
区别/联系 | 真理 | 谬误 |
区别 |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|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|
联系 | 一方面,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,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;另一方面,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|
1.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。
2.真理的客观性
真理属于认识范畴,是一种意识现象,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,其内容是客观的,其形式是主观的。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,是真理的本质属性。
在一定条件下,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,是唯一的。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,否认真理的客观性,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,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。
3.真理的绝对性
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。
4.真理的相对性
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。
四、真理与价值
1.价值由两方面构成: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;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。
2.正确的价值观: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,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。
3.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
(1)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;
(2)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,而真理则必然是具有价值的;
(3)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、相互引导、相互促进的。
五、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
1.实践是认识的基础,对认识起决定作用,主要体现在: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;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;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;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。
2.认识反作用于实践。
(点此标题进入查看更多内容)
公考资源网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,转载请保留链接,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,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